标王 热搜: 化肥  化肥市场  农药    尿素价格  农药市场  棉花种植技术  甲醇价格,甲醇行情  京东县级服务中心  尿素价格行情 
郑州网站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农资市场 » 种子市场 » 正文

大北农事件追问:种业“没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8-01  浏览次数:54
    7月2日,大北农集团董事长邵根伙之妻莫云因涉嫌盗种在美国被拘押。这是继去年12月以来,大北农再度身陷涉嫌盗种的舆论风波。

在国内专家眼中,大北农可以算得上国内种业公司在育种领域的佼佼者。如今,这一事件为盗种现象频繁的中国种业敲响了警钟,也折射出中国种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对于大北农半年内的两起涉嫌盗种事件,有媒体揣测称:“大北农非法获取玉米种子的行为,预计在研发支出上可节省3000万~4000万美元,对于大北农来说,这是一笔巨额资金。”
 
 对于这一说法,一些专家并不认同。在国家玉米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张世煌看来,大北农在生物技术上的投入不算少,“他们的生物技术研发做得很出色,可以说是国内生物技术做得最好的一家企业。”
 
 如今,“佼佼者”身陷涉嫌盗种事件,令不少人感慨万千。
 
 “暂且不说在国外的盗种,现在就是中国内部自己偷来偷去的事情,少吗?”种业职业经理人刘石反问。
 
 记者了解到,盗种问题已经让不少育种人士叫苦不迭,因“盗种”而产生的“套牌种子”,已然成了业界“公害”。国内互相偷,国内偷国外,都不是个案。
 
 在专家看来,我国育种投入以国家为主体,育种的重镇也在科研院所。但即便如此,科研院所内部也时常出现盗种现象。在育种经费本来就少的企业中,盗种现象更是频发。
 
 “除了研发投入,困扰我国种业企业科技创新的难题还有育种资源流动和知识产权保护。”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种集团)副总经理田冰川说。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出台,我国种业逐渐走向市场化。如今,中国种业的头上顶着三块“乌云”,一个是品种审定制度约束,一个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一个是局部环节泡沫化和产品积压。
 
 在这种环境中,“企业不敢创新,谁创新谁死。”张世煌直言。
 
 在专家看来,品种审定制度束缚了中国种业的创新。“现在国外品种更新换代的平均时间是3到4年,有的甚至2年就更新换代。我们光品种审定就要4年。现在科研和经济的发展都在不断加速,这样的审定不是在拖后腿吗?”刘石感慨。
 
 同样拖着中国种业发展后腿的,还有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问题,而这已经成为创新型种子企业不能承受之困。
 
 “近年来,我国对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日益加大,但不可否认,形式多样的假冒侵权行为依旧扰乱种业市场。”田冰川表示,假冒侵权不仅给种植者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也严重挫伤了类似中种集团这样高度重视研发的企业的积极性。
 
 如今,种子企业正面临严重的“品种饥渴症”。而数据显示,国内80%~90%种子企业没有育种队伍。
 
 “目前,我国大部分优势育种技术、人才和种质资源仍掌握在科研单位手中,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的农作物种业科研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导致科研与生产脱节,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田冰川说。
 
 且不说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的问题,就科研机构本身,条块分割式的内部竞争也削弱了国内的育种实力。“科研机构要考虑怎么把研究所的结构做好,做基础研究的、知识积累的、服务的、创新的各环节之间要分工明确,形成一条流水线和一盘棋式有效整合的完整格局。”张世煌说。
 
 其实,我国并非没有优秀的种业人才。张世煌表示,跨国公司为我们培养了很多人才,但是分散在全国各地,如果把这些优秀人才集中起来,或许会为我国种业发展闯出一条路。
 
 张世煌认为,目前,传统种业不懂市场,而懂市场的非农资本又不懂种业技术。未来,非农资本的介入将彻底改造中国种业的面貌,这两股力量的结合,将为中国种业的发展带来曙光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农业农资网无关。如无特殊注明均为本站(新农业农资网)原创,版权归新农业农资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地址.
 

 
0相关评论
 
热门话题
更多三农资讯
专业农业类网站建设 手机APP开发 小程序开发
推荐图文
更多三农行情
 
新农业网
新农业网
新农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