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孙叔宝介绍,我国对农药残留的检测主要在两个层面进行。一是源头,集中产区的农产品在当地检测部门直接检测,从种子到施肥、施药都配有相应的技术指导,特别是“一乡一作物”地区;二是消费极,大型农贸市场或超市会设有检测环节,保证农残在可控范围内。据了解,我国农残相关标准的制定参考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WHO(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标准。
近10年来,我国高毒农药占比从30%下降到1.7%,而我国农药残留的相关标准也日趋严格。2013年3月1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2)开始实施,规定了食物中可以使用的322种农药、2293项最大残留限量。而自2014年8月1日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4)开始施行。新标准增加了1357项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及15项检测方法标准;增加了胺鲜酯等65种农药名称,并细化了食品类别及测定部位,基本与国际标准接轨。
前不久,农业部启动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将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推行精准科学施药”等措施作为农药零增长的技术路径,提高农药利用率,力争至2020年实现农药使用总量零增长。再加上新《食品安全法》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农残监管措施进一步完善,无疑将加快农药行业向低毒、环保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