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化肥  化肥市场  农药    尿素价格  农药市场  棉花种植技术  甲醇价格,甲醇行情  京东县级服务中心  尿素价格行情 
郑州网站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要闻 » 正文

上海:种田成为体面有尊严的工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2-08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56
站在上海市松江区李春风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稻田边,记者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丰收画面:早晨的阳光一缕缕地洒向田间,金黄的稻穗含蓄地低着头。李春风和父亲正开着收割机,在田间忙碌地穿梭。
 
李春风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是上海2300多个家庭农场中的一个。像李春风一样,这些家庭农场主们在收获丰收、收获希望的同时,也在从土地上收获着做农民、搞农业的体面和尊严。
 
收获季节,记者来到黄浦江畔,走进一个个充满生命力和爆发力的家庭农场,探寻这种具有上海特色的适度规模经营实践,感受她带给上海农业、农村、农民的贡献和变化。
 
为什么要发展家庭农场?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发展家庭农场符合上海大都市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实际,是我国现有农地制度框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松江区素来被誉为“上海之根”,曾是传统农区,拥有良田21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7万亩。特别是浦南地区,其作为上海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涵养地,这一功能定位决定了它不能发展重化工业。
 
但是,另一方面,随着上海大都市的快速发展,近郊的农村人踮起脚尖便看得到都市的繁荣和发展。种田微薄的收入不再被上海农民所看重,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向城市二三产业。2007年,松江区非农就业农民占农村总劳动力的90%,这意味着十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还在种田。“种好不想,不种不像,种种白相相”,当地流传的这句话也许可以真实反映当时农民种田的纠结心态:好好种田就别想了,收入太低;不种田就不像农民,荒了太可惜;只好种种玩玩吧。
 
松江的情况就是上海所有农区的现实。
 
田不能荒着,谁来种田?随着农村“劳力荒”逐年升级,种田的人从开始的“3899”(妇女、老人)部队,逐渐演变成了“老外”——老人和外地人,粗放种植的现象比较普遍。
 
松江区泖港镇腰泾村的李爱云是村里为数不多的种田“老把式”。他回忆,从七八年前开始,本地种田的人越来越少,外来租地种田的人越来越多,搭个窝棚就开始干活。最令李爱云痛心的是,很多人只用地不养地,化肥农药越用越多,地力不断下降。这也使得上海农村环境治理和乡村治理的成本也随之增加。
 
“在我们孩提时代的印象中,上海农村粉墙黛瓦,河网密布,水清岸绿,房前有大树,屋后有竹林,而现在郊区农村环境不尽如人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曾经感慨地说。
 
上海的农业农村怎么办?
 
上海市农委主任孙雷说:“上海国际城市的地位,客观上要求上海的农业农村发展与之相匹配。家庭农场成为一种现实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小规模家庭生产面临巨大挑战,客观上要求对现行的农业经营模式进行改革。这是继家庭承包制之后又一次农业体制机制的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承包权分离,释放了农业生产力。而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规模经营模式,将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是在现有土地制度的框架内、土地流转的现状下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的路径选择。
 
松江家庭农场的诞生,并不是无根基的创想,而是建立在各种现实条件基础上的大势所趋。2007年,条件较为成熟的松江区率先进行了家庭农场探索。当时的松江,一部分农民纳入了城镇社保,其余都加入了新农保;农民有离开土地生存的能力,也有出去找一份工作的条件;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奠定了松江规模经营的基础。再加上松江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成熟稳定,全区粮田机耕率、机收率、水稻良种覆盖率均达到100%,一户农民经营上百亩粮田成为可能。同时,松江也具备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反哺农业,有条件在体制机制上率先取得突破。为此,松江区选择了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
 
在松江家庭农场的“总设计师”、松江区委书记盛亚飞看来,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为农民扩大经营规模提供了现实条件,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
 
松江探索跟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实现形式有异曲同工之妙。纵观世界发达国家,无论是在“人少地多”的北美,在“人地平衡”的欧洲,还是在“人多地少”的一些亚洲国家,家庭农场都是最普遍的农业经营模式,也是保护农民基本权益的有效形式。
 
上海农业的比重下降了,但农业的基础地位还要巩固;农村作为生产空间的职能弱化了,但其作为生活空间的功能还要守护。同时,雄厚的经济基础、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社会变革和农业科技发展、机械化推广使家庭农场的产生成为可能和必然。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农业农资网无关。如无特殊注明均为本站(新农业农资网)原创,版权归新农业农资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地址.
 

 
0相关评论
 
热门话题
更多三农资讯
专业农业类网站建设 手机APP开发 小程序开发
推荐图文
更多三农行情
 
新农业网
新农业网
新农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