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化肥  化肥市场    农药  尿素价格  农药市场  棉花种植技术  甲醇价格,甲醇行情  京东县级服务中心  尿素价格行情 
郑州网站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农资市场 » 化肥市场 » 正文

传统化肥工业的形象正在被改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2-17  浏览次数:46
 传统化肥工业的形象正在被改变。在山东省临沭县,一个厂房林立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每年都要向全国外销200多万吨化肥。这个经常被贴着高污染、高能耗标签的行业,在这里却并没有引来人们的抱怨。相反,这座工厂让很多农民幸福着丰收。用临沭县白旄镇周官庄村村民侯岭建的话说,这个园区运出来的产品,让他务农的感觉就像是“坐等收获”。 
 
  收获的当然不止侯岭建。这家为他提供化肥的企业,已第二次出现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获奖名单中。今年1 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一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获奖证书颁发给了陈宏坤。作为公司副总经理,他代表的是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这本证书,也让金正大成为中国肥料行业首个获“技术创新工程”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企业。“科技创新、高效生态,代表了公司的核心价值。成为肥业科技先导者是我们的梦想,其所带来的行业变革、生态农业则是肥料界的‘中国梦’。”陈宏坤的获奖感言掷地有声。 
 
  到底是什么让侯岭建和许多农民笑逐颜开?又是什么让金正大拿到国家科技进步奖?陈宏坤心中那个引领行业变革的肥料界“中国梦”依靠什么去实现?一切,都要回到他们共同的原点。 
 
  “肥业革命”撬动政策杠杆 
 
  4年前,侯岭建家中只有4亩地。面积不大,可不管农忙农闲,他都要耗在这几亩地上。农忙时给作物施肥,农闲时又要给土地追肥。花的钱、用的肥都不少,收成却不能如愿。种了几年地,这个症结让侯岭建头疼不已。 
 
  像侯岭建这样的情况,金正大农化服务专家芮文利并没少见。他作为公司高级农艺师,长期深入一线前沿,感触最深的是耕地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作物增产幅度放缓、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 
 
  传统的尿素、磷酸铵等肥料由于养分单一、施用量大、追肥次数多,普遍面临利用率低的问题。据统计,2011年我国氮肥施用量2400万吨,因肥料利用率低,直接损失约1000万吨,折合人民币约340亿元。大量施肥所牺牲的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更是难以估量。传统化肥还使得务农的劳力成本提高,农业面源污染扩大,直接间接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 
 
  如何在肥料行业这个赛场上继续拼下去,不至于被累计起来的黄牌罚出场外?2002年,带着这种隐忧,还是化肥企业中小兄弟的金正大派技术团队出国考察。在国外,他们找到了那把足以让金正大在化肥行业站稳脚跟,并实现腾飞的“金钥匙”——缓控释肥。 
 
  “缓控释肥就是在作物整个生长期,在不同时期都能释放出满足作物的养分。”陈宏坤解释说,“就像是我们一日三餐,适时适量才能营养均衡。道理看似简单,但对整个行业的意义是革命性的。” 
 
  这种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技术,在国际市场上早已遍地开花。据了解,美国、德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在缓控释肥技术研究方面都处在领先地位,他们生产的缓控释肥早已广泛应用在粮食、经济作物的种植当中。虽然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我国就已经着手研究该项技术,但由于存在价位高、生产规模小等难题,一直在实验室中束之高阁。缓控释肥也因此有了一个绰号——“贵族肥料”。 
 
  把这个“贵族”从实验室的高台楼阁中请到田间地头,接上“地气”变成“平民肥料”,成了金正大人的当务之急。 
 
  “摆脱‘贵族肥料’的困扰,开发出能在国内大田推广,并且‘用得起、用得着、用得好’的缓控释肥。可以说,谁掌控这一关键技术,谁就抓住了未来肥料行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陈宏坤说。 
 
  2006年,国内的缓控释肥生产销售领域几乎还一片空白,金正大就把赌注押在了上面,3月,金正大的第一条缓控释肥生产线建成投产。回忆当时的情景,陈宏坤坦言,这一步还是挺大胆的。但随后,国家层面对缓控释肥技术的政策指向,让金正大人吃下了定心丸。 
 
  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重点研究开发环保型肥料、专用复(混)型缓释、控释肥料及施肥技术”。一年后,“优化肥料结构”,“加快发展缓释肥”的语句出现在了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当中。2008年,政策进一步落实,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开始在5个省份的6种作物上开展缓控释肥示范推广工作,至今,范围已扩大至24个省份,覆盖了粮食主产省的几乎所有作物。2011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缓控释肥首次纳入优先发展的产业;农业部首次将其列为主推技术;科技部还将缓控释肥相关技术,列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要“启动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 
 
  从2004年11月,引进山东农业大学5项缓控释肥专利技术,开始产业化开发,到2006年3月建成投产第一条缓控释肥生产线,再到此后几年在国家政策铺路下步步春风,金正大悄然变身,成为国内缓控释肥行业的领头羊。 
 
  7年前“吃螃蟹”,7年间砸钱研发,让缓控释肥这个“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7年后,这些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国内市场,金正大缓控释肥产品的占有率超过50%,产销量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产能居世界首位,销售收入也从8年前的10亿元迅速跃升到现在的百亿元,并成功上市。 
 
  “创新能量”融化技术坚冰 
 
  从一家生产复合肥的小企业,飞速成长为缓控释肥的领军企业,并成功跻身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个在外人觉得匪夷所思的跨越,在李博看来却显得理所当然。这个年轻人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目前承担着缓控释肥的相关研究课题。2010年,她博士毕业,拿到金正大的录用通知时,却带着些许犹豫。“企业都比较务实,不知道能不能静下心来做研究。”但她还是决定试一试。 
 
  打动她的,就是金正大拥有的两个国字头科研中心——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复合肥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两个国家级科研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3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参与起草和制定了6项行业及国家标准,前后共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当初的犹豫早已烟消云散,如今,李博已经完全融入到金正大当中。“学校里比较注重论资排辈,基础性研究很多。但在公司多做应用型研究,而且只要有能力,就可以牵头承担课题。”但更令她感到意外的是,金正大每年都拿出当年销售收入的4%投入到研发中。“对研发人员还有一系列激励机制,做研究就更有劲头了。”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农业农资网无关。如无特殊注明均为本站(新农业农资网)原创,版权归新农业农资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地址.
 

 
0相关评论
 
热门话题
更多三农资讯
专业农业类网站建设 手机APP开发 小程序开发
推荐图文
更多三农行情
 
新农业网
新农业网
新农业网